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綠能產業當紅,企業投資與個人投資都不能缺席!

大家都在預測,油價不會回頭了,10年後甚至上看每桶200美元!地球環境吃緊,空污、水污、暖化,逼得人類掏空巧思,亡羊補牢,因而造就新一波產業興起:環保科技,就像前一波資訊科技颳起旋風。綠色商機預計在未來10年會有長足的進展,值得企業與投資人積極投入。

一、新興環保科技產業

1.生質燃料和生物材料

10年趨勢 2006:205億美元 2016:809億美元

生質燃料的產業規模正在快速成長,碳水化合物經濟開始逐漸取代現存的碳氫化合物經濟,前者是以農作物作為燃料,而後者則是仰賴石化燃料。目前為止發展得最快的是以乙醇為燃料,目前在技術上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如何壓低生質燃料的成本、讓原料供應符合需求,以及建立有效而可行的輸送架構。

在大多數環境主義者眼中,玉米乙醇其實只是生質燃料的過渡階段。眾所周知,纖維素乙醇才是更優質的生質燃料,因為用玉米稈、廢木、麥稈和稻殼等廢棄物就可以製造。

生質燃料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在引擎中燃燒後產生的廢氣較少,而且釋放的毒素也較少,這一點汽車產業起步之初,就已經廣泛受到業界的認同。

許多國家在生質燃料的發展上,已經相當有成效。媒體廣泛報導,巴西全國40%的汽車燃料,都已經是使用乙醇混合汽油。在巴西,乙醇的價格不到汽油的一半,因為該國是用當地栽種的低價甘蔗來生產乙醇。

●近期內的獲利機會

■研發本地的次世代生物精煉技術:本地的生質燃料提煉廠就可以把產品銷售給鄰近地區,免去傳統的輸送成本。

■積極投入輸送業:配送生質燃料和生物材料。

■成立裝配廠:讓汽車可以轉而使用市面上的生質燃料。

2.水過濾

10年趨勢 2006:4,000億美元 2016:未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大約有200萬人因為缺水而死亡,原因可能是缺乏飲水、公共衛生用水或是個人衛生用水。提供乾淨的用水已經是相當大的商機,而且在可見的未來,規模還會持續成長。

那麼,到底該怎麼取得乾淨的用水?目前研發中的環保科技,採取了下列3項基本作法:

■海水淡化:把海水轉換成飲用水。在這方面常採用的方法是逆滲透,讓海水通過逆滲透膜,除去水中的鹽分。全世界已經有超過100個國家設有海水淡化廠,奇異公司近來也在2005年耗資11億美元,購併美商艾安公司,該公司是全球海水淡化系統的領導供應商。

■水質淨化:汲取污水然後去除有害的分子和微粒等污染物。

■廢水再生:可以把都市廢水(其中水占的成分大約有75%)轉換成純淨、可以安全飲用的水。

●近期內的獲利機會

■研發更新、更有效的濾水方法:不一定要用濾膜,也可以用紫外線殺菌等方法。

■應用新興的奈米科技:生產新型態的水過濾技術和海水淡化膜。

■建造污水處理廠:運用處理廠本身的發電設施供電,不必仰賴可能不存在的外部配電系統。

二、在主流市場銷售環保科技

要讓環保科技成為主流,關鍵就在行銷,是成是敗就看行銷功力。能夠做到絕佳行銷,環保科技就會從環保利基轉換成大眾市場。最重要的就是,要適切建構訴求。

●5大行銷關鍵

1.重點在於價格:消費者會購買環保科技,是因為這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不是因為這是「應盡的責任」。

2.不要開口就提環保:反而應該強調卓越效能、頂尖科技、節省支出,以及更高的轉售價值。

3.訴求和命名非常重要:市場已經分不清楚,「綠色」、「再生」、「環保」或「替代」有什麼不同,不要為這些詞煩惱。

4.要容易使用、價格合理,而且方便取得:大眾市場最在意的是價格、易用性、取得方便、售後服務和可靠性。

5.記得加入「酷」元素:要讓產品成為時尚象徵,也就是說要讓人覺得,這是上流社會的名流在使用的產品,不是那些崇尚回歸自然的人在用的,這種人會讓人覺得是住在森林裡,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油價帶頭狂漲 環保抗通膨題材受惠

副標:新能源 站上長線多頭起點
Smart智富月刊 07 年 8 月號

油價,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就像個火車頭,每當「漲聲」響起,嚷著要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與油價「連動」逾20年的黃金,這兩節頭號車廂,就緊勾著油價,快速飛揚。

7月18日,國際油價每桶飆破75.05美元,不但推升了各國資本市場中新能源企業的股價,更與走弱的美元齊力將金價推上每盎斯673美元,重登攻破700美元的多頭起點。目前全球石油已面臨枯竭危機,未來,油價恐將維持易漲難跌的走勢,投資人應趁勢搭車,同時收割新能源、黃金兩大「跟漲」班車的獲利果實。

7月9日,國際能源總署(IEA)在「中期石油市場報告」中預測,全球將在五年內面臨供油短缺危機,這份最新出爐的報告,似為持續上漲的油價背了書,但卻也被喻為是歷來最黑暗的能源展望報告。

◆效能提高、成本降低
~讓各國投資人追捧

幾乎就在同時間,全球股市中許多新能源企業的股價則展現歷來最亮眼的走勢,近在台灣的光磊、晶電 、億光等LED族群,因具「綠能概念」而受到港商麥格理證券亞洲首席分析師羅克斯(Tim Rocks)點名「加持」,半個月內股價漲幅逾20%;去年11月才以每股20美元掛牌的美國薄膜太陽能模組製造商First Solar(Nasdaq:FSLR),到今年7月已漲到110美元了。

近三年來,從節能、再生、綠能到生質等新產業,只要能少用一點石油、少製造一些污染的新能源,都受到舉世「高規格」的重視。所謂的高規格,也就是德盛安聯投信基金經理人陳嘉平、寶鉅投資總經理張植雄指出的,區域組織的鼓勵、政府政策的獎助,以及環保意識抬頭的消費者支持。

不過,陳嘉平表示,新能源產業的技術效能更高、成本降低,才是新能源受到各國投資人追捧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關鍵是價格,但並非上漲的油價,而是下滑的新能源售價!」

張植雄認為,新能源還是一個統稱,而且就產業發展來看,大部分的次產業仍處於萌芽期,但只要有點新能源的「概念」、技術已可商業化或取得訂單,就可享有「本夢比」。

隨著產業成熟、參與的企業增加且獲利提升,資本市場就會以合理的標準去評價本益比了,而發生的時間,高盛證券在2006年10月發布的能源產業報告中,預估在2010年,「但我認為,應該會比預期還要早!」張植雄說。

在新能源產業中,涵括了太陽能、風力、生質、地熱、生化燃料及氫能等。高盛證券估計,未來五至十年,生化燃料、太陽能及風力能源,市場規模年成長率將分別達35%、27%、19%,因而成為目前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

◆巴西、印度、中國、南韓
~未來成長力可觀

而新能源的成長,政府獎助是驅動原因之一,所以各國專擅的新能源次產業也有所不同。以太陽能而言,德國、日本、美國、中國發展最力,丹麥、美、日及西班牙則積極推動風力發電。

此外,巴西、印度、中國更在2006年1月通過了再生能源(亦即新能源)法案,其中要求75%的零件要自製;而亞洲的新富南韓,也積極訂定補助法案,甚至將補助期限延至2013年,對其國內的新能源產業也是一大利多。陳嘉平預估,這四個國家的新能源產業,未來成長力將很可觀。

不過,並非所有新興國家都像巴西、印度及中國政府般有錢,能透過政策補助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大和國泰證券資深協理謝明宏就表示,新興國家考量到投資太陽能產業的時間與資金成本非常高,在資源有限下,遂較偏重建廠與使用成本較低的傳統能源。

「對這些新興國家來說,與其開源,不如節流,所以對能源設備的更新,例如提升傳輸電力的效能等,也是一大商機。」謝明宏看好傳統能源設備廠的分析,成了新能源風潮中頗為獨到的投資方向。

除了太陽能源、風力兩大能源走紅外,生質能源也是近來頗受關注的新能源。「一下了飛機、走進巴西首都的機場,就會聞到一股濃郁的酒精味,這應該就是巴西的『國味』了。」謝明宏以味道描繪出巴西用乙醇替代石油的徹底程度。

普羅財經總經理黃賢楨補充,在巴西境內,有高達70%的車主會用提煉自甘蔗的乙醇當汽車燃料,每個加油站都有乙醇發電機。由於乙醇燃料為巴西等中南美洲國家對內省了不少、對外賺了不少錢,成為舉世皆知的典範,所以同樣擁有農產資源的中國,也希望推動全國的汽車能改用生質燃料,「目前湖北已經推廣到90%的車主採用,雖然全中國只有10%的汽車改用生質燃料,但湖北的成功經驗,應會加速全中國的普及率。」黃賢楨說。

「現階段從風力、太陽能到生質能源,所有次產業的上游業者,幾乎都面臨缺貨壓力。也因此,上游產業的年成長率多維持在30%至40%之間。」陳嘉平再細化了投資方向,而黃賢楨也持同樣看法,獲利最早也最多的,往往就是上游產業。只是,陳嘉平提醒投資人,今年上游業的股價已做了反映,而在走了1季多頭後,會稍有回檔。

◆選擇單筆投資者
~先以三成預算進場再加碼

目前,幾乎所有產業研究機構都認為,新能源產業所處的發展位置,就猶如1996年電腦業、2002年消費性電子爆炸性成長的轉折點上;而如高盛、德盛安聯等投資機構則觀察到,全球綠能指數IMPAX ET50在歷經去年5月全球股市大幅回檔修正、今年2月27日中國爆發股災而拖累全球股市的下滑,都還能有超越MSCI全球指數的表現,顯示新能源類股的長線投資價值已經浮現。

而國內投資人若想參與這個繼消費電子後,最被看好的產業成長,則除近在眼前的國內太陽能、光電類股是一大標的外,活躍於全球的新能源產業龍頭,例如丹麥的風力設備大廠Vestas Wind System、西班牙的風力機業者Gamesa、美國的光電新技術代表業者Sunpower,以及巴西乙醇燃料生產商Cosan等,對遠在台灣的投資人是較能信賴、也較穩健的標的。

雖然,國內投資人多只能透過基金投資海外新能源股,即使如此,細看基金的持股標的中是否有上述的產業龍頭,也不失為一項挑選原則。尤其,新發行的新能源基金,中文名稱包羅萬象,英文原名更會讓國人難以分辨,投資的是生質能源企業、水資源產業,甚或根本就是傳統的礦業,所以,查看基金的持股內容,是投資人不能省略的功課。

陳嘉平提醒,投資新能源要有投資新興市場的概念和準備,也就是長線雖看好,但修正時的震盪幅度也會稍大。

通常在年中,正是這個產業類股休息、整理期,對打算持有1年以上的長線投資人,無論是要單筆或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現階段是可進場布局的時機。對於採單筆投資的人,陳嘉平建議以投資預算的3成先進場,之後再分批加碼。

「這個產業還在初升段,不用太考量進場時機!」黃賢楨更樂觀的表示,至少在未來3到5年,新能源應成為投資人的核心布局的一環。

如果農業時代,擁有耕作技能是基本生存之道;那麼在油價狂飆、全球暖化的現代,投資新能源將是基本的致富配方,而持有黃金則就是基本的避險配置了。

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

與你息息相關的四大趨勢

副標:氣候變異投資學
財訊月刊07年8月號 文◎田習如

你感覺夏天愈來愈熱了吧﹖不只如此中國洞庭湖鼠患、重慶百年一見的暴雨、歐洲夏日提前、美國冬暖春雪、澳洲百年來最大乾旱……,近年來國際氣候怪象新聞出現的密集度大增,精明的讀者、投資人可不能看完搖搖頭就算了,因為這些現象在在指向一個逐漸演變成形的新經濟、生活及投資趨勢。瞭解這些趨勢的內涵、商機、影響,趁早規畫中長期的消費、投資布局,方能趨吉避凶,保平安、賺大錢。

不論你是否相信近年來全球喊得震天價響的暖化危機,有一個重要趨勢無法否認,那就是全球極端天氣現象的增加。這究竟肇因於氣候自然的百年循環或人為的溫室效應(暖化),科學界仍有爭論,但對於你我而言,更要緊的是及時掌握氣候變異趨勢對經濟生活、產業結構及投資焦點的影響和應變之道。

一、 氣候趨勢:多變、暖化

一九九○年代以來,不但世界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氣候也出現了重大危機,包括天氣災害發生數目劇增、超大型天災發生頻率變多、平均溫度上升速度變快、乾季更乾旱而雨季更大量……等。簡言之,全球多處都在體驗天氣變化更劇烈、暖日更多的氣候型態。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集合全球上千名科學家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去一百年中最熱的十二年集中在九○年以後,大部分地區在八○年代以來乾旱的現象顯著上升,陸地降下豪大雨的情形也在近廿年加劇。IPCC及以歐、日為首的國家主張這些現象來自人類行為──工業化帶來溫室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排放的劇增,造成溫度上升、極地融冰等連串暖化效應,且隨著全球經濟開發的持續擴大,上述氣候現象已成必然趨勢,即使降低排放也只能減緩而非阻止氣候暖化。

就台灣而言,台大大氣系教授許晃雄表示,平均溫度上升、冷天變少、熱浪變多、海水溫度增加及海平面上升、溼熱的天氣增加,都是台灣會面臨的現象,只是因為四周環海,推估至本世紀末增溫幅度約在1~3。C,相較於中國可能增溫2~5。C(愈內陸愈高)的影響略緩和。

二、 生活趨勢:通膨、防災

乳業大國澳洲近年連續罕見的大乾旱使農作物歉收、畜牧飼料不足,造成奶粉價格大漲;非洲蘇丹戰亂,被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部分歸因於氣候變遷—乾旱促成水資源爭奪;歐洲○四年熱浪使得上萬人死亡的慘劇,更被擔心在今年夏天重演。氣候影響人類生活不單是身體舒適與否的感受,還將對食衣住行育樂甚至生命帶來衝擊。

氣候變遷及抗暖化的結果,將使糧食及能源價格上漲成為長期趨勢,加上夏熱冬暖的天氣漸漸改變人們的家用品及休閒傾向,全球各地區的消費型態也將因應調整,冷氣、自行車等抗熱或節能產品的需求都將呈上升局面。

極端氣候的增加也提高了防災的挑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助研究員陳永明指出,台灣原本就屬多颱的易致災天氣,暖化可能使問題惡化,二○○○年以來台灣出現強降雨颱風的密集頻率遠高於卅年前,颱洪災害近年造成年均二百億元台幣損失的規模,也大於過去四十年的平均一七○億元;水災帶來經濟、衛生的衝擊,加上IPCC評估東亞地區未來冬雨減、夏雨增的趨勢,恐將影響台灣水資源的調度(近年台灣乾旱頻率已增),都使得如何因應氣候趨勢成為重要議題。

此外,之前有媒體炒作台灣海平面上升十公尺甚至廿五公尺的聳動推測,與IPCC認為未來一百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幅度最高為五十九公分有頗大差距,不過陳永明仍提醒西南沿海地層下陷區的問題值得注意,海平面上升加上驟雨幅度增加,使得這些易淹水區將更脆弱,未來西南沿海大型開發案、設廠案應將此因素納入評估。

三、 產業趨勢:節能、轉型

縱然少數科學家及石油業者仍在質疑暖化論述,但不論歐、日積極參與的《京都議定書》,或美國、中國等政府想要另行主導的類似跨國機制,都以抗暖化為目標,許多國家更已採取政策手段,或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或鼓勵替代能源、節能產業的發展,這對產業界將帶來重大影響。

首先,幾乎所有產業都可能受到二氧化碳排放管制的影響,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黃正忠舉例,NIKE要求全球供應商將來必須提報碳排放量,顯示即使台灣內部相關政策落後於國際,台灣代工廠也將在全球供應鏈之下受到減排、節能壓力。他憂慮以台灣目前的能源政策,進入「碳限制時代」後,如果不能提供產業界「乾淨」的能源,恐將促使企業出走、外資卻步。

另一方面,氣候變遷也帶來新產業或原有產業升級的商機,這在西歐及日本發展最為蓬勃。經建會去年委託台綜院學者研究「減溫產業」在台灣的潛力,亦即包括太陽能、風力、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產業,冷凍空調、LED等節約能源產業,以及燃料電池、碳捕捉及儲存、綠色認證等其他相關產業。

根據能源局的推估,一○年太陽光電發電系統的國內市場需求可達七十億元台幣;經濟部則推估到○九年,我國業者的太陽能集熱器目標產值十五億元、風力發電二十億元、LED照明八十億元(一五年全球市占目標一○%),而燃料電池一○年目標產值為二十億元。國際能源組織預估一○年全球再生能源產值將達六千億美元,加計其他相關產業則更驚人,台灣產業能在其中分食多少大餅,有賴政府及業者的明確規畫、投入。

四、 投資趨勢:藍金、綠金、基建

生活面和產業面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所做的調適當中,蘊含了許多投資機會,投資人在關心環境之餘,除了避開洪水海潮,也要進一步抓住賺錢大潮。其中,以再生能源、節能環保為主的「綠金」,因應全球水資源短缺、水汙染加劇等趨勢的「藍(水)金」概念股,以及預防氣候災變而加強築堤等基礎建設、環保屋等營建需求,甚至災後重建帶來「災難財」的建設相關類股,都是受全球氣候趨勢影響的投資熱門標的。「股神」巴菲特投資風力發電、全球知名炒家索羅斯也投資了巴西乙醇的生質能源股,為綠金商機背書。

人類文明是在不斷調適環境的情況下發展,如今氣候因人為活動而惡化,人們終究要被迫因應自己所帶來的危機。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創造商機並且把握投資契機,是氣候巨變時代給人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