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電子業上半年營收成績 看下半年走勢

從財報找標的
《理財周刊》464期 文.鄭國強

6月份電子股營收出爐,累計至整個上半年營收來看,鴻海(2317)仍以5920.8億元位居營收王,廣達(2382)則以3094.4億元緊追在後,緯創(3231)、仁寶(2324)、宏碁(2353)等營收均有2千億元以上水準;台積電(2330)則以1095.6億元成為千億俱樂部最後一名成員,中華電(2412)營收雖有903.7億元成績,但只能在俱樂部門外窺視。

單就6月個別營收觀察,若以電子業分類觀之,營收逐月轉強的子產業僅有11項。先從產業上游來看,IC設計、LED及光元件、IC代工、IC封測等,其中以IC設計表現最佳,6月營收年增率有6.87%,上半年整體表現較去年衰退1成,在整個金融海嘯影響力未完全退卻之際,這樣的表現算是差強人意了(見附表)。

電子個別產業中找績優生

另外,LED及光元件,鴻海相機製造零組件供應商的先進光(3362)表現相當突出,上半年累計營收達到1.65億元,年增率有129.2%,而且第1季財報毛利率高達38.88%,為去年(6.4%)的6倍,唯財報上獲利項目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轉機意味濃。法人估計,今年先進光除了受惠於日圓升值,在中低階數位相機代工出貨增加之外,還受惠於成為宏碁筆電的視訊鏡頭重要供應商之故。

位於產業鏈中游的LCD-TFT面板、PC介面卡及面板零組件廠商,在6月的營收表現成長率較前5個月好,但和去年同期相較,仍未脫離衰退陰霾,尤其是整體面板業上半年營收表現仍較去年下跌44%以上,面板零組件則是繳出更悲慘衰退48%的成績;不過,逐月轉佳的營收似乎預言著景氣的回溫,以及業績的撥雲見日。

下游部分,商業自動化、光碟片、手機製造、消費電子類股營收逐月轉佳,但僅有光碟片產業的6月營收年成長達3成以上,有47.58%佳績,但上半年營收較去年同期只有微幅增加1.56%,就更不用說其餘產業個股只是衰退幅度縮小,並非獲利上有重大突出表現。

遊戲族群表現依舊搶眼

遊戲族群仍然讓投資人無法忽視,在暑假效應、宅經濟發威之下,網龍(3083)、昱泉國際(6169)、宇峻(3546)、橘子(6180)、大宇資訊(6111)在6月營收表現紛紛創下佳績,昱泉單月營收有7448萬元,雖然不高,但年增率達到3倍以上,上半年營收年增率高達73.58%。

網龍在6月25日收盤時超越IC設計龍頭聯發科(2454),正式成為三高價股之一。網龍營收從去年8月起就有另一階段的表現,每個月站穩1.2億元大關,上半年累計1到6月達9.48億元,當傳統電子業營收仍深陷泥淖時,網龍的年增率高達78.68%,尤其是1月份營收還一度逼近2億元,表現相當搶眼,股價更是強勢表態。

宏碁烤肉 緯創吃香

在主流電子中,NB品牌大廠宏碁今年市場策略積極、靈活,當Google提出以通訊架構為主的Android平台小筆電時,宏碁率先支持,而且也是領先市場發表英特爾最新CULV平台筆電的品牌廠商,迷你桌上型電腦在歐洲更傳出捷報。然而宏碁上半年營收2035億元,年增率僅9.8%,在同業中並不突出,但是「母雞」卻意外帶起「小雞」的業績表現,緯創成為最大受惠者。

緯創6月筆電出貨衝上230萬台,比5月成長約27%,讓單月營收達到477億元,第2季累計營收達1259億元,比第1季成長17%;上半年營收則有2328億元,年增率32.27%,在電子業中排名第三,雖然距「二哥」廣達仍有766億元差距,但廣達的年成長卻是衰退了2成。

外資摩根士丹利證券指出,在低利NB模式將逐漸被淘汰後,將會拉高緯創的淨值率,估計第2季的淨利率將有1.8%的水準,優於第1季的1.2%。在未來一年裡,由於筆電替代桌上型電腦的速度加快,以及產品的多元化,還有低價筆電代工比重降低、監視器部門開始獲利等因素之下,摩根士丹利證券將緯創的目標價訂在65元。

異軍突起型 英業達、系微

在筆電代工族群中,英業達(2356)雖非一線廠商,卻因和宏碁同步切入CULV平台筆記型電腦,因此在6月營收繳出363.3億元成績,累計上半年營收也屬千億俱樂部一員,達到1871.3億元,年增率達36.26%,為筆電代工廠中最高者。從財報來看,今年第1季毛利率難免和整體產業同步下滑,但每股盈餘卻較去年同期意外上升,去年第1季每股盈餘只有0.21元,而今年卻有0.55元。

軟體廠商系微(6231)則是小兵立大功,擁有宏碁、聯想、東芝、新力等重要客戶的系微,去年下半年宏碁推出超熱門的小筆電Aspire one,全面搭載系微的BIOS已讓其營收創下佳績,今年更率先發表「電腦6秒開機」的新技術,奪得小筆電商機;由於業績火紅,從年初約230名員工,到5月底已補了快100個人,和整體產業的蕭條形成強烈對比。未來,系微董事長王志高表示,系微推出Android作業系統平台方案「Humanos」,該平台為完整解決方案,可望收取約2倍授權費。
【完整內容請見《理財周刊》464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