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9 時報資訊 記者吳瑞達台北報導
美元匯率近期走貶,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呈現升值走勢,這對長期以來飽受國際穀物原料高漲的國內飼料、油脂、麵粉業而言,在降低採購成本上,是一項利多,業者估計,以一噸穀物的成本約二五○美元計,新台幣升值○.五元,即可節省約新台幣一二五元,一萬噸即可降低成本一二五萬元。
稍早,國內央行升息半碼,除了壓抑可能的通膨外,並且藉由與美國之間的利差縮小,以引導新台幣升值,近期美元相對處於走貶趨勢,而台幣兌美元從九月中旬以來,至昨日收盤的三二.五八八元,升值○.五二二元。
大宗穀物業對國際原料採購量大的公司,如大成(1210)、卜蜂(1215)、統一(1216)、愛之味(1217)、福壽(1219)、台榮(1220)、福懋油(1225)、聯華(1229)、大統益(1232)等,都將因台幣升值而獲益。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原物料多頭行情激勵 大宗物資族群群起喝采
中央社 記者韓婷婷 台北 2007年9月26日
國際投資大師羅傑斯持續看多農產品價格,加上市場再度傳出包括食用油、醬油、麵粉醞釀漲價,激勵大宗物資類股全面走揚,包括泰山 (1218)、福壽 (1219)、福懋油(1225)、聯華 (1229)、大統益 (1232)、台榮 (1220)及統一(1216)盤中都亮燈漲停,受惠原物料多頭行情,類股表現強勢。
黃豆、小麥、玉米價格今年以來持續飆漲,其中小麥今年漲幅就超過65%,黃豆漲勢也有5成,加上運費隨著油價高漲,漲幅更超過 1倍,成本快速飆漲,多家業者已面臨虧本經營困境,成本轉嫁看來已是勢在必行。
產品銷售價格調漲對業者確實是一大利多,但是,包括麵粉、食用油以及醬油全都屬於完全競爭市場,業者對於調價的動作可說是「戒慎恐懼」,誰都不想跑第一,深怕消費者不買帳,轉向購買他牌產品,市占率大失血。
也因此,隨著產品差異,客戶忠誠度差異,業者成本轉嫁空間都不同,原物料價格飆上天,業者幾家歡樂幾家愁,並非所有廠家都能跟著雞犬升天,新一波的產業淘汰賽才正要開始。真正具實質基本面,產業地位領先或者專注利基型市場的廠商為首選。
國際投資大師羅傑斯持續看多農產品價格,加上市場再度傳出包括食用油、醬油、麵粉醞釀漲價,激勵大宗物資類股全面走揚,包括泰山 (1218)、福壽 (1219)、福懋油(1225)、聯華 (1229)、大統益 (1232)、台榮 (1220)及統一(1216)盤中都亮燈漲停,受惠原物料多頭行情,類股表現強勢。
黃豆、小麥、玉米價格今年以來持續飆漲,其中小麥今年漲幅就超過65%,黃豆漲勢也有5成,加上運費隨著油價高漲,漲幅更超過 1倍,成本快速飆漲,多家業者已面臨虧本經營困境,成本轉嫁看來已是勢在必行。
產品銷售價格調漲對業者確實是一大利多,但是,包括麵粉、食用油以及醬油全都屬於完全競爭市場,業者對於調價的動作可說是「戒慎恐懼」,誰都不想跑第一,深怕消費者不買帳,轉向購買他牌產品,市占率大失血。
也因此,隨著產品差異,客戶忠誠度差異,業者成本轉嫁空間都不同,原物料價格飆上天,業者幾家歡樂幾家愁,並非所有廠家都能跟著雞犬升天,新一波的產業淘汰賽才正要開始。真正具實質基本面,產業地位領先或者專注利基型市場的廠商為首選。
飼料業:明年2月 恐爆缺糧
【經濟日報╱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 2007.10.30 04:29 am
全球大宗物資漲翻天,國內飼料公會理事長洪堯昆昨(29)日憂心忡忡表示,大宗物資業對當前大宗穀價高漲,採購舉足不前,大多以庫存支應,但情況若未見改善,估計明年2月,台灣恐怕會面臨缺糧危機。
他說,全球大宗物資漲不停,這不是單純的糧食問題,而是衍生成為國家安全議題的範圍,由於台灣糧食都從海外進口,糧食供應影響國安重大,他也呼籲政府應該出面召開糧食會議。並重啟物價平準基金機制,協助大宗物資業度過原料劇烈波動的風險,並化解缺糧危機。
大宗物資業者透露,雖然中南美洲等國增加黃豆、玉米等大宗穀物種植面積、但因新興國家需求有增無減,讓近期大宗物資價格否高不下,至於未來價格走勢,業者也摸不著頭緒,而躊躇不敢積極買進。
今年台灣主要大宗物資廠商的毛利率普遍降至10%以下,雖然廠商想藉調漲飼料售價,轉嫁原料成本,但下游肉品價格下跌,讓相關業者承受不少壓力。
洪堯昆表示,由於國內大宗物資業者並沒有足夠的倉儲空間,業者面臨當前高價穀物,普遍以保守態度因應,儘量緊縮採購,降低風險。他指出,大部分業者不願此時進場採購,估計最快到明年2月,糧食供應就會有缺口,並擴及到肉品等相關民生產業,影響深遠。
他呼籲政府重啟物價平準基金,業者大宗物資買貴,可由政府補貼;買便宜則將獲利回饋給平準基金,才能讓業者有能力採購足額的大宗物資,不至於造成國內缺糧危機。
全球大宗物資漲翻天,國內飼料公會理事長洪堯昆昨(29)日憂心忡忡表示,大宗物資業對當前大宗穀價高漲,採購舉足不前,大多以庫存支應,但情況若未見改善,估計明年2月,台灣恐怕會面臨缺糧危機。
他說,全球大宗物資漲不停,這不是單純的糧食問題,而是衍生成為國家安全議題的範圍,由於台灣糧食都從海外進口,糧食供應影響國安重大,他也呼籲政府應該出面召開糧食會議。並重啟物價平準基金機制,協助大宗物資業度過原料劇烈波動的風險,並化解缺糧危機。
大宗物資業者透露,雖然中南美洲等國增加黃豆、玉米等大宗穀物種植面積、但因新興國家需求有增無減,讓近期大宗物資價格否高不下,至於未來價格走勢,業者也摸不著頭緒,而躊躇不敢積極買進。
今年台灣主要大宗物資廠商的毛利率普遍降至10%以下,雖然廠商想藉調漲飼料售價,轉嫁原料成本,但下游肉品價格下跌,讓相關業者承受不少壓力。
洪堯昆表示,由於國內大宗物資業者並沒有足夠的倉儲空間,業者面臨當前高價穀物,普遍以保守態度因應,儘量緊縮採購,降低風險。他指出,大部分業者不願此時進場採購,估計最快到明年2月,糧食供應就會有缺口,並擴及到肉品等相關民生產業,影響深遠。
他呼籲政府重啟物價平準基金,業者大宗物資買貴,可由政府補貼;買便宜則將獲利回饋給平準基金,才能讓業者有能力採購足額的大宗物資,不至於造成國內缺糧危機。
投資也要抗暖化
綠能產業基金興起 要獲利也要地球永續
新聞大舞台 文 陳惠珍
全球暖化的危機引起廣泛關注,這股風潮也吹進投資界,「投資也要抗暖化」的觀念應運而生。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現為綠黨祕書長的潘翰聲指出,全球討論永續發展已有10、20年,永續發展的觀念強調環境和經濟發展並非對立,金融市場走向即為明證之一,這幾年太陽能產業興起,太陽能股躍升為股王,綠能產業基金募集熱門。
國內德盛投信去年申請設立投資海外的綠能產業基金,由於募到爆,申請擴大募集額度。另外由康和投顧代理比利時KBC資產管理公司的二個基金,同樣吸引投資人目光,一個是再生能源基金,另一個是水資源基金;還有一個地球暖化基金則尚未引進台灣。
社會責任投資發展 國內外有別
國外綠能基金皆隸屬SRI(社會責任投資)部門,所謂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是以企業社會責任做為投資的篩選原則,剔除菸草、酒精、色情、賭博、毒品、軍火等供應鍊企業,以及污染環境、漠視人權、性別/性傾向歧視、剝削勞工(血汗工廠)、欺瞞消費者、對社區不友善、企業不透明、公司治理差、涉入政治與貪腐、濫用動物測試等企業。
潘翰聲分析,國外這類基金的發展和成形與台灣不同,國外是先有一群人,他們不投資生產不道德產品的公司,仿效者日眾後演化出「社會責任投資」的名詞和概念,再發展出社會責任投資基金;台灣則是完全以利益為出發點,看中「社會責任投資」成風潮,有利可圖,才投入這類投資。
台灣的投資人並非為了環保才去申購這類綠能基金,而是著眼於能賺錢就好。
他說,社會責任投資基金在西方的發展有其脈絡,1960年代是社會運動狂飆的年代,當時的一大事件是欲打破南非的種族隔離,除了經濟制裁南非之外,也發起了杯葛前往南非設廠企業的產品和股票,造成很大的壓力,這些大企業就真的因而撤資。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取消,社會責任投資發揮了一些力量,令人見識了它的作用。
這幾年社會責任投資觀念和力量有增無減,美國基金市場標榜社會責任投資基金占整體規模十分之一。又如約十年前英、澳等國開始要求退休基金投資流程,需頒布遵循「社會責任準則」。另外,資金龐大的加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就曾因迪士尼一家子公司拍了一部暴力電影,而杯葛、賣掉迪士尼股票。
不買不道德企業股票
近來較引人矚目的有挪威政府的石油基金,這個基金當初成立的用意,是因體認到石油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資源,終有枯竭之日,亦即現在用掉了,就會影響到後代子孫,所以就用北海石油的收入,成立一個基金,並投資股票,希望為後代子孫留一些「本」,而不是在這一代就花掉。
對於這個石油基金的投資,主管單位挪威財政部2004年頒布投資準則「道德綱領」,規範不得持有製造軍火等「不道德」企業的股票,石油基金因而隨即出脫原先持有的八、九家軍火製造商的股票。
後來挪威政府又覺得這樣做不夠,進而找了一個不懂投資的哲學家,提供道德與否的見解,以做為是否符合道德的選股準則,石油基金據此決定出脫沃爾瑪(Wal-mart)的股票。為此,美國政府甚至準備控告挪威政府。
潘翰聲進一步表示,沃爾瑪雖然常被視為企業的典範,但「每日低價的代價其實是很高的」,這家公司面臨全美最大的性別歧視訴訟,因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不易晉升主管等,且利用中國大陸剝削勞工的血汗工廠生產大量廉價商品。
只要有沃爾瑪進駐的地方,其他類似商店幾乎全軍覆沒,員工薪資滑落,福利縮水,導致這個地區的人民變窮,如此一來就更依賴販售廉價商品的沃爾瑪,這家公司就是這樣茁壯的。
另一方面如Whole Foods Market這家有機連鎖超市,是每個社會責任投資基金的基本持股,這家公司強調在地生產,清楚標示產品來源,產品沒有農藥,且提供公平貿易(Fair Trade Movement)產品,如販售來自加勒比海的香蕉,除給予當地農民合理的收購價格外,也會提撥產品部分獲利,在產地助學扶貧。
SRI績效亮眼
社會責任投資近年逐漸成為風潮的原因,潘翰聲認為,背後的推力:第一、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視,進而推升社會責任投資的能見度;第二、社會責任投資過去幾年的績效很好,SRI指數常擊敗大盤,很多社會責任基金的績效也都很好。
如美國的Winslow(贏得慢基金)成立約十年來,基金年複合獲利率超過18%。第三、永續發展的風潮也逐漸讓民眾瞭解環保和經濟發展沒有衝突,對資本主義有更多的反省,以及對全球化的另類選擇也越來越多。
整體的趨勢是,開始有越來越多企業走社會責任的發展模式,證明了企業的獲利不一定要剝削員工、傷害環境或消耗社會資源,反而呈現出做好事也能賺大錢的可行性,這類企業的典範越來越多,使得社會責任投資可以選擇的股票也越來越多。
消費者對社會責任的意識也逐漸抬頭,力量越來越強,像之前Nike因為利用血汗工廠也遭到嚴厲批評,現在已有改進;麥當勞也因受到壓力,要求肉品供應商,飼養牲畜的大豆等飼料不能來自巴西雨林。
談到社會責任投資建議,潘翰聲指出,台灣現在還沒有投資國內的社會責任投資基金,不過倒有一些相關股票,如太陽能、LED節能產業等。不過投資是一個滿專業的領域,如太陽能、LED節能產業,雖然前景看好,產業方向也對,但存在景氣循環,不能看產業很好就盲目投入。
如LED前幾年滿慘的,但長期而言這個產業的股票市值膨脹很大,不過中間還是會面臨景氣循環,產生波動;另外即便同一個產業的不同公司,也有很大的不同,並不是每一家都能投資。
「消去法」選股
他說,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基本上辦得到的就是「消去法」,有一些公司如力霸等,還沒出事前就知道有問題,先利用「消去法」選股,正面的東西就會慢慢浮現。若台灣的投資人不管這些,一聽可能有人要炒作、拉抬某家公司的股價,就盲目跟進,將難逃任人宰割的命運。
不久前來過台灣的KBC總監何葛特(Geert Heuninck)曾提及,旗下基金除顧及社會責任外,也會考慮獲利,以二者兼顧為原則,因此若具有社會責任的產業或相關的公司股票,出現泡沫化現象,不會盲目持有,將會調節、出場。
何葛特也提醒,目前全球再生能源產業已出現過熱徵兆,至於水資源產業還未出現這種跡象。 潘翰聲也表示,全球太陽能板現在仍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所以價格會持續上漲,公司出現獲利;不過預估再過一、二年就會達到供需平衡,甚至快的話今年底或明年初就會達到這個平衡點。
越來越多企業走社會責任發展模式, 證明企業的獲利不一定要剝削員工、傷害環境或消耗社會, 反而呈現出做好事也能賺大錢的可行性。
新聞大舞台 文 陳惠珍
全球暖化的危機引起廣泛關注,這股風潮也吹進投資界,「投資也要抗暖化」的觀念應運而生。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現為綠黨祕書長的潘翰聲指出,全球討論永續發展已有10、20年,永續發展的觀念強調環境和經濟發展並非對立,金融市場走向即為明證之一,這幾年太陽能產業興起,太陽能股躍升為股王,綠能產業基金募集熱門。
國內德盛投信去年申請設立投資海外的綠能產業基金,由於募到爆,申請擴大募集額度。另外由康和投顧代理比利時KBC資產管理公司的二個基金,同樣吸引投資人目光,一個是再生能源基金,另一個是水資源基金;還有一個地球暖化基金則尚未引進台灣。
社會責任投資發展 國內外有別
國外綠能基金皆隸屬SRI(社會責任投資)部門,所謂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是以企業社會責任做為投資的篩選原則,剔除菸草、酒精、色情、賭博、毒品、軍火等供應鍊企業,以及污染環境、漠視人權、性別/性傾向歧視、剝削勞工(血汗工廠)、欺瞞消費者、對社區不友善、企業不透明、公司治理差、涉入政治與貪腐、濫用動物測試等企業。
潘翰聲分析,國外這類基金的發展和成形與台灣不同,國外是先有一群人,他們不投資生產不道德產品的公司,仿效者日眾後演化出「社會責任投資」的名詞和概念,再發展出社會責任投資基金;台灣則是完全以利益為出發點,看中「社會責任投資」成風潮,有利可圖,才投入這類投資。
台灣的投資人並非為了環保才去申購這類綠能基金,而是著眼於能賺錢就好。
他說,社會責任投資基金在西方的發展有其脈絡,1960年代是社會運動狂飆的年代,當時的一大事件是欲打破南非的種族隔離,除了經濟制裁南非之外,也發起了杯葛前往南非設廠企業的產品和股票,造成很大的壓力,這些大企業就真的因而撤資。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取消,社會責任投資發揮了一些力量,令人見識了它的作用。
這幾年社會責任投資觀念和力量有增無減,美國基金市場標榜社會責任投資基金占整體規模十分之一。又如約十年前英、澳等國開始要求退休基金投資流程,需頒布遵循「社會責任準則」。另外,資金龐大的加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就曾因迪士尼一家子公司拍了一部暴力電影,而杯葛、賣掉迪士尼股票。
不買不道德企業股票
近來較引人矚目的有挪威政府的石油基金,這個基金當初成立的用意,是因體認到石油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資源,終有枯竭之日,亦即現在用掉了,就會影響到後代子孫,所以就用北海石油的收入,成立一個基金,並投資股票,希望為後代子孫留一些「本」,而不是在這一代就花掉。
對於這個石油基金的投資,主管單位挪威財政部2004年頒布投資準則「道德綱領」,規範不得持有製造軍火等「不道德」企業的股票,石油基金因而隨即出脫原先持有的八、九家軍火製造商的股票。
後來挪威政府又覺得這樣做不夠,進而找了一個不懂投資的哲學家,提供道德與否的見解,以做為是否符合道德的選股準則,石油基金據此決定出脫沃爾瑪(Wal-mart)的股票。為此,美國政府甚至準備控告挪威政府。
潘翰聲進一步表示,沃爾瑪雖然常被視為企業的典範,但「每日低價的代價其實是很高的」,這家公司面臨全美最大的性別歧視訴訟,因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不易晉升主管等,且利用中國大陸剝削勞工的血汗工廠生產大量廉價商品。
只要有沃爾瑪進駐的地方,其他類似商店幾乎全軍覆沒,員工薪資滑落,福利縮水,導致這個地區的人民變窮,如此一來就更依賴販售廉價商品的沃爾瑪,這家公司就是這樣茁壯的。
另一方面如Whole Foods Market這家有機連鎖超市,是每個社會責任投資基金的基本持股,這家公司強調在地生產,清楚標示產品來源,產品沒有農藥,且提供公平貿易(Fair Trade Movement)產品,如販售來自加勒比海的香蕉,除給予當地農民合理的收購價格外,也會提撥產品部分獲利,在產地助學扶貧。
SRI績效亮眼
社會責任投資近年逐漸成為風潮的原因,潘翰聲認為,背後的推力:第一、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視,進而推升社會責任投資的能見度;第二、社會責任投資過去幾年的績效很好,SRI指數常擊敗大盤,很多社會責任基金的績效也都很好。
如美國的Winslow(贏得慢基金)成立約十年來,基金年複合獲利率超過18%。第三、永續發展的風潮也逐漸讓民眾瞭解環保和經濟發展沒有衝突,對資本主義有更多的反省,以及對全球化的另類選擇也越來越多。
整體的趨勢是,開始有越來越多企業走社會責任的發展模式,證明了企業的獲利不一定要剝削員工、傷害環境或消耗社會資源,反而呈現出做好事也能賺大錢的可行性,這類企業的典範越來越多,使得社會責任投資可以選擇的股票也越來越多。
消費者對社會責任的意識也逐漸抬頭,力量越來越強,像之前Nike因為利用血汗工廠也遭到嚴厲批評,現在已有改進;麥當勞也因受到壓力,要求肉品供應商,飼養牲畜的大豆等飼料不能來自巴西雨林。
談到社會責任投資建議,潘翰聲指出,台灣現在還沒有投資國內的社會責任投資基金,不過倒有一些相關股票,如太陽能、LED節能產業等。不過投資是一個滿專業的領域,如太陽能、LED節能產業,雖然前景看好,產業方向也對,但存在景氣循環,不能看產業很好就盲目投入。
如LED前幾年滿慘的,但長期而言這個產業的股票市值膨脹很大,不過中間還是會面臨景氣循環,產生波動;另外即便同一個產業的不同公司,也有很大的不同,並不是每一家都能投資。
「消去法」選股
他說,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基本上辦得到的就是「消去法」,有一些公司如力霸等,還沒出事前就知道有問題,先利用「消去法」選股,正面的東西就會慢慢浮現。若台灣的投資人不管這些,一聽可能有人要炒作、拉抬某家公司的股價,就盲目跟進,將難逃任人宰割的命運。
不久前來過台灣的KBC總監何葛特(Geert Heuninck)曾提及,旗下基金除顧及社會責任外,也會考慮獲利,以二者兼顧為原則,因此若具有社會責任的產業或相關的公司股票,出現泡沫化現象,不會盲目持有,將會調節、出場。
何葛特也提醒,目前全球再生能源產業已出現過熱徵兆,至於水資源產業還未出現這種跡象。 潘翰聲也表示,全球太陽能板現在仍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所以價格會持續上漲,公司出現獲利;不過預估再過一、二年就會達到供需平衡,甚至快的話今年底或明年初就會達到這個平衡點。
越來越多企業走社會責任發展模式, 證明企業的獲利不一定要剝削員工、傷害環境或消耗社會, 反而呈現出做好事也能賺大錢的可行性。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16家績優生 一年賺得比一年多
生技大淘金
理財周刊371期 文.高永謀
佛家說,生、老、病、死,乃人間四苦;然而,在當下投資者的眼中,生、老、病、死,都蘊含無限商機,屬於生物科技產業的商機。
2006年底,巴菲特喊進生技股,他所主持的柏克夏‧海威瑟(Berkshire Hathaway)投資公司,今年持有健康照護產品大廠嬌生(Johnson & Johnson)的股數,從2410萬股激增至4870萬股,增加超過1倍,更購進48萬8千5百萬份法國最大藥廠賽諾菲.安萬特(Sanofi-Aventis)所發行的美國存託憑證(ADR)。
◎生技將取代資訊業
巴菲特掀起了全球投資生技股的風潮,這股風潮現在也吹進了台灣。在今年,企業家如郭台銘、名人如蔡英文,紛紛投入生技產業,使得台股中的生技類股,股價同樣活蹦亂跳,以儲存臍帶血起家的訊聯從興櫃轉上櫃,更見證了生技股熱絡的程度,7月26日掛牌當天,訊聯股價從掛牌價23元,最高衝至229元,也就是說,每個買到訊聯股票的投資人,1張股票就可獲利新台幣20萬6千元。
生技產業前景看好,創投業者嗅覺更敏銳。根據創投公會的統計,2005年,台灣創投界投資生技產業,案件數有35件、金額為8.6億,到了2006年,案件數增至55件,成長幅度超過57%,金額增至14.5億,成長幅度也超過40%,成長的速度相當驚人。
台灣關於生技產業的研討會,也越來越多。在9月28日,中研院與國家生技醫療發展基金會,便在台北市召開生物科技研討會,目的乃尋求與創業者合作的機會。同一天,為了因應越來越多生技廠商進駐南科,經濟部所屬的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也在南科設立據點;南科為台灣規畫8個生技園區之一,目前進駐的生技業者已有17家,根據南科管理局的報告,3年來營業額成長都超過30%。
《時代雜誌》(Time)曾預估,現在的人類處於資訊時代,資訊產業是全球最重要的產業,但到了2020年,主導全球的產業將轉變成生技產業。
在台灣,生技產業也越來越被看好。去年,台股中所有生技上市櫃公司在2006年度,其平均本益比仍高達24.9倍,代表著這些生技公司每多賺進1塊錢,便等於為投資人賺進24.9元的財富,未來發展備受期待。
目前,生技產業大致被區分為保健食品、藥品、醫療器材等類別;保健食品包括增強體力、免疫力的食品與飲品,藥品指衛生署歸類的西藥與漢藥,醫療器材則包括檢驗、治療疾病與病後復建所需的儀器。在市場上,葡萄王、晟德、五鼎等3 家業者,已打下一片江山;而在「生技服務業」的新領域,訊聯則快速竄起;它們的成功故事,正說明了台灣生技產業旺盛的生命力。
◎4大生技 各領風騷
早年以康貝特口服液發跡的葡萄王,在10多年前便致力傳統補品如靈芝、樟芝製成藥劑,將昂貴的補品變成1錠不到10元的藥劑,使得這家將近40多年的老店,不但從傳統飲品公司,脫胎換骨成為生技企業,更保持高度的競爭力,今年上半年營業額還比去年同期,成長21%。
「良藥苦口」,已不再正確。晟德不但把苦味變不見,還加上各種水果口味,不但在台灣200多家藥廠中異軍突起,成為「口服液之王」,還積極進行全球布局,今年上半年業績成長高達32.81%,遠遠超過其他藥廠。
提到醫療器材,五鼎生技已是台灣代表性企業之一。它靠著通過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專利的技術,獲得德商拜耳及日商Arkray的代工訂單,今年的EPS預估為5.62元,2008年更上看7.28元,獲利能力驚人。
臍帶血中蘊藏的幹細胞,目前已證實可用於白血病、淋巴瘤、地中海型貧血、黏多醣症、血液再生不良、先天性免疫不全及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訊聯發揮台灣企業獨有的創意,將儲存臍帶血變成服務孕婦的生意,更趁著競爭對手──生寶因代言人趙建銘形象受創,一舉躍升為臍帶血的業界龍頭,股價超過百元。
◎股價偏低 穩健抗跌
生技股越炒越熱,但是,現在是一般投資者進場買進生技類股的好時機嗎?德盛安聯全球生物基金經理人傅子平、美商普萊治醫藥公司總裁陳建裕、台灣工銀集團旗下的波士頓生技創投董事長吳丁凱等3位專家,都給了肯定的答案。
「從歷史來看,研發一個生物科技的技術,大約需要7到8年的時間,2000年時,生物學有個重要的里程碑,那就是公布了人類的基因圖譜。這代表著:相關技術會在這1、2年成熟。」也就在2000年,原本專攻電子類股的傅子平,毅然投入生技類股領域,他認為,台灣的生技類股,即使受到郭台銘效應的拉抬,股價仍然相對偏低,「還有一個值得投資的理由,那就是在這一波次級房貸股災中,生技股是最具抗跌性的類股。」
曾擔任百事可樂食品部(重要品牌包括肯德基、波卡洋芋片)中國區總經理的陳建裕,數年前也決定回國投入生技產業,而他也順利取得台塑生醫體外檢驗試劑產品的北美代理權,相當看好台灣生技業者的國際競爭力。
他認為,「生技類股不會暴起暴落,投資者可以比較安心。為什麼抗跌,你看現在世界各國包括台灣,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快速,人們特別愛惜生命,生技產業自然備受重視。」
「一直到去年,我對台灣生技業者還相當失望,只看歐美的生技公司;今年完全不一樣,台灣生技公司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過去擔任中橡總經理的吳丁凱,曾帶領中橡成功跨足製藥,其贊助研發的龐貝症(指基因缺損造成肝醣轉化脢無法有效運作的疾病,先進國家每年約有1萬名嬰兒,因此症而死亡)特效藥,讓中橡獲得上百億的權利金,現在他已從化工轉換至生技領域,副業反倒成為主業。
吳丁凱笑著說,生技產業一如當年的電子產業,已吸引眾多旅居海外的優秀生技學者回國,例如身兼諾貝爾獎級生技學者,也曾創辦Optimer製藥公司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前衛生署長、抗SARS總指揮李明亮,以71歲高齡投入生技產業;這些讓他對投資生技產業充滿信心。
◎以個人經驗做挑股原則
生技產業雖熱,但要了解它並不容易,想下手投資,更非易事。一般投資人應該如何挑選生技類股呢?
「你可能沒買過生技類股,但你與家人總有生病的經驗吧!」傅子平建議,投資者可以鎖定一個疾病,例如常見的傳染病、癌症、傳染病、氣喘、過敏等,從與此疾病相關的產品與公司開始研究起,便能開始了解生技產業。其實,從普遍的近視,也可視為研究生技產業的入門,「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台灣製造隱形眼鏡的技術很厲害,例如精華光學,不但有自有品牌帝康(Ticon),還幫國外大廠代工,產品全世界都看得到!」
「台灣生技市場很小,投資者務必要選有國際市場的公司。」陳建裕指出。全球每年花在癌症、腸胃病、肥胖疾病、整形美容的費用,超過100億美元,而且數字仍逐年增加,這些疾病都需要檢驗、治療、復元的儀器,因此看好如五鼎、百略此種醫療儀器廠商;但他特別提醒,現在先進國家主宰全球生技市場,歐、美、日人民煩惱的身體問題,就是癌症、腸胃病、胖瘦美醜等問題,所以台灣的生技類股還沒有「中國概念股」、「中國收成股」,「幾年後,可能完全改觀,到時候,新興市場的生技產品將大幅增加,他們煩惱的不外乎感冒、肺結核、瘧疾這些傳染病,所以那時可以注意生產藥品的公司!」
◎醫療器材公司 專家最看好
在生技類股中,吳丁凱、傅子平、陳建裕3人都最看好生產醫療器材的公司;他們皆認為,台灣精密製造業、電子業水準高,因此這些廠商全球競爭力很強;傅子平更強調,雖然這些公司主要收益,來自幫國外大廠代工,「但與電子產業不同,醫療器材的代工門檻較高,因為這些器材涉及人命,大廠不會貪便宜而更換代工廠,所以訂單不太會被搶走。」
至於藥品公司,3人的看法較為分歧。傅子平認為代理國外大藥廠產品與保健食品的公司,獲利還算平穩;陳建裕則認為,藥品研發曠日廢時,如果沒通過 FDA的認證,之前的努力都是白工,投資風險較大;吳丁凱強調漢藥西醫化,將是台灣生技產業的未來道路之一,「很多人不以為然,因為這類產品很難通過FDA認證,但別忘了,歐洲的生技市場也很大,尤其德國,對這類產品接受度最高。」
在投資生技類股前,該注意哪些事項呢?「市場的定律是,越可能賺錢的,風險就越大。」傅子平估算,藥品公司如果成功研發新藥,毛利率可能高達80%;生產醫療器材的公司如接獲國外大廠訂單,毛利率可望達到50%;保健食品公司的產品如果熱銷,毛利率也只有20%。
陳建裕提醒投資者,「不管是藥品或醫療器材,要看它是否已通過美國、歐盟的認證,更要看有無健保給付,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才算是值得投資的標的。」
理財周刊371期 文.高永謀
佛家說,生、老、病、死,乃人間四苦;然而,在當下投資者的眼中,生、老、病、死,都蘊含無限商機,屬於生物科技產業的商機。
2006年底,巴菲特喊進生技股,他所主持的柏克夏‧海威瑟(Berkshire Hathaway)投資公司,今年持有健康照護產品大廠嬌生(Johnson & Johnson)的股數,從2410萬股激增至4870萬股,增加超過1倍,更購進48萬8千5百萬份法國最大藥廠賽諾菲.安萬特(Sanofi-Aventis)所發行的美國存託憑證(ADR)。
◎生技將取代資訊業
巴菲特掀起了全球投資生技股的風潮,這股風潮現在也吹進了台灣。在今年,企業家如郭台銘、名人如蔡英文,紛紛投入生技產業,使得台股中的生技類股,股價同樣活蹦亂跳,以儲存臍帶血起家的訊聯從興櫃轉上櫃,更見證了生技股熱絡的程度,7月26日掛牌當天,訊聯股價從掛牌價23元,最高衝至229元,也就是說,每個買到訊聯股票的投資人,1張股票就可獲利新台幣20萬6千元。
生技產業前景看好,創投業者嗅覺更敏銳。根據創投公會的統計,2005年,台灣創投界投資生技產業,案件數有35件、金額為8.6億,到了2006年,案件數增至55件,成長幅度超過57%,金額增至14.5億,成長幅度也超過40%,成長的速度相當驚人。
台灣關於生技產業的研討會,也越來越多。在9月28日,中研院與國家生技醫療發展基金會,便在台北市召開生物科技研討會,目的乃尋求與創業者合作的機會。同一天,為了因應越來越多生技廠商進駐南科,經濟部所屬的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也在南科設立據點;南科為台灣規畫8個生技園區之一,目前進駐的生技業者已有17家,根據南科管理局的報告,3年來營業額成長都超過30%。
《時代雜誌》(Time)曾預估,現在的人類處於資訊時代,資訊產業是全球最重要的產業,但到了2020年,主導全球的產業將轉變成生技產業。
在台灣,生技產業也越來越被看好。去年,台股中所有生技上市櫃公司在2006年度,其平均本益比仍高達24.9倍,代表著這些生技公司每多賺進1塊錢,便等於為投資人賺進24.9元的財富,未來發展備受期待。
目前,生技產業大致被區分為保健食品、藥品、醫療器材等類別;保健食品包括增強體力、免疫力的食品與飲品,藥品指衛生署歸類的西藥與漢藥,醫療器材則包括檢驗、治療疾病與病後復建所需的儀器。在市場上,葡萄王、晟德、五鼎等3 家業者,已打下一片江山;而在「生技服務業」的新領域,訊聯則快速竄起;它們的成功故事,正說明了台灣生技產業旺盛的生命力。
◎4大生技 各領風騷
早年以康貝特口服液發跡的葡萄王,在10多年前便致力傳統補品如靈芝、樟芝製成藥劑,將昂貴的補品變成1錠不到10元的藥劑,使得這家將近40多年的老店,不但從傳統飲品公司,脫胎換骨成為生技企業,更保持高度的競爭力,今年上半年營業額還比去年同期,成長21%。
「良藥苦口」,已不再正確。晟德不但把苦味變不見,還加上各種水果口味,不但在台灣200多家藥廠中異軍突起,成為「口服液之王」,還積極進行全球布局,今年上半年業績成長高達32.81%,遠遠超過其他藥廠。
提到醫療器材,五鼎生技已是台灣代表性企業之一。它靠著通過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專利的技術,獲得德商拜耳及日商Arkray的代工訂單,今年的EPS預估為5.62元,2008年更上看7.28元,獲利能力驚人。
臍帶血中蘊藏的幹細胞,目前已證實可用於白血病、淋巴瘤、地中海型貧血、黏多醣症、血液再生不良、先天性免疫不全及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訊聯發揮台灣企業獨有的創意,將儲存臍帶血變成服務孕婦的生意,更趁著競爭對手──生寶因代言人趙建銘形象受創,一舉躍升為臍帶血的業界龍頭,股價超過百元。
◎股價偏低 穩健抗跌
生技股越炒越熱,但是,現在是一般投資者進場買進生技類股的好時機嗎?德盛安聯全球生物基金經理人傅子平、美商普萊治醫藥公司總裁陳建裕、台灣工銀集團旗下的波士頓生技創投董事長吳丁凱等3位專家,都給了肯定的答案。
「從歷史來看,研發一個生物科技的技術,大約需要7到8年的時間,2000年時,生物學有個重要的里程碑,那就是公布了人類的基因圖譜。這代表著:相關技術會在這1、2年成熟。」也就在2000年,原本專攻電子類股的傅子平,毅然投入生技類股領域,他認為,台灣的生技類股,即使受到郭台銘效應的拉抬,股價仍然相對偏低,「還有一個值得投資的理由,那就是在這一波次級房貸股災中,生技股是最具抗跌性的類股。」
曾擔任百事可樂食品部(重要品牌包括肯德基、波卡洋芋片)中國區總經理的陳建裕,數年前也決定回國投入生技產業,而他也順利取得台塑生醫體外檢驗試劑產品的北美代理權,相當看好台灣生技業者的國際競爭力。
他認為,「生技類股不會暴起暴落,投資者可以比較安心。為什麼抗跌,你看現在世界各國包括台灣,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快速,人們特別愛惜生命,生技產業自然備受重視。」
「一直到去年,我對台灣生技業者還相當失望,只看歐美的生技公司;今年完全不一樣,台灣生技公司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過去擔任中橡總經理的吳丁凱,曾帶領中橡成功跨足製藥,其贊助研發的龐貝症(指基因缺損造成肝醣轉化脢無法有效運作的疾病,先進國家每年約有1萬名嬰兒,因此症而死亡)特效藥,讓中橡獲得上百億的權利金,現在他已從化工轉換至生技領域,副業反倒成為主業。
吳丁凱笑著說,生技產業一如當年的電子產業,已吸引眾多旅居海外的優秀生技學者回國,例如身兼諾貝爾獎級生技學者,也曾創辦Optimer製藥公司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前衛生署長、抗SARS總指揮李明亮,以71歲高齡投入生技產業;這些讓他對投資生技產業充滿信心。
◎以個人經驗做挑股原則
生技產業雖熱,但要了解它並不容易,想下手投資,更非易事。一般投資人應該如何挑選生技類股呢?
「你可能沒買過生技類股,但你與家人總有生病的經驗吧!」傅子平建議,投資者可以鎖定一個疾病,例如常見的傳染病、癌症、傳染病、氣喘、過敏等,從與此疾病相關的產品與公司開始研究起,便能開始了解生技產業。其實,從普遍的近視,也可視為研究生技產業的入門,「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台灣製造隱形眼鏡的技術很厲害,例如精華光學,不但有自有品牌帝康(Ticon),還幫國外大廠代工,產品全世界都看得到!」
「台灣生技市場很小,投資者務必要選有國際市場的公司。」陳建裕指出。全球每年花在癌症、腸胃病、肥胖疾病、整形美容的費用,超過100億美元,而且數字仍逐年增加,這些疾病都需要檢驗、治療、復元的儀器,因此看好如五鼎、百略此種醫療儀器廠商;但他特別提醒,現在先進國家主宰全球生技市場,歐、美、日人民煩惱的身體問題,就是癌症、腸胃病、胖瘦美醜等問題,所以台灣的生技類股還沒有「中國概念股」、「中國收成股」,「幾年後,可能完全改觀,到時候,新興市場的生技產品將大幅增加,他們煩惱的不外乎感冒、肺結核、瘧疾這些傳染病,所以那時可以注意生產藥品的公司!」
◎醫療器材公司 專家最看好
在生技類股中,吳丁凱、傅子平、陳建裕3人都最看好生產醫療器材的公司;他們皆認為,台灣精密製造業、電子業水準高,因此這些廠商全球競爭力很強;傅子平更強調,雖然這些公司主要收益,來自幫國外大廠代工,「但與電子產業不同,醫療器材的代工門檻較高,因為這些器材涉及人命,大廠不會貪便宜而更換代工廠,所以訂單不太會被搶走。」
至於藥品公司,3人的看法較為分歧。傅子平認為代理國外大藥廠產品與保健食品的公司,獲利還算平穩;陳建裕則認為,藥品研發曠日廢時,如果沒通過 FDA的認證,之前的努力都是白工,投資風險較大;吳丁凱強調漢藥西醫化,將是台灣生技產業的未來道路之一,「很多人不以為然,因為這類產品很難通過FDA認證,但別忘了,歐洲的生技市場也很大,尤其德國,對這類產品接受度最高。」
在投資生技類股前,該注意哪些事項呢?「市場的定律是,越可能賺錢的,風險就越大。」傅子平估算,藥品公司如果成功研發新藥,毛利率可能高達80%;生產醫療器材的公司如接獲國外大廠訂單,毛利率可望達到50%;保健食品公司的產品如果熱銷,毛利率也只有20%。
陳建裕提醒投資者,「不管是藥品或醫療器材,要看它是否已通過美國、歐盟的認證,更要看有無健保給付,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才算是值得投資的標的。」
全球暖化、高油價、高物價 你如何看待?
九成民眾意識暖化,物價每月漲掉人民460億
【全球暖化議題】
88.5%民眾認為全球暖化問題嚴重
近一年來,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拍攝的《不願面對的真面》在全球轟動,片中詳實記錄並說明全球暖化造成的危害,再一次讓全世界感受到全球暖化近在咫尺,搶救地球的任務已迫在眉睫,不再只是一件「與我無關」的全球議題。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受到熱島效應及全球暖化的雙重影響,台灣地區平均溫度已愈來愈高。據他的研究,百年來台灣全日平均氣溫提高1.1度,從原本的23.3度,升至24.4度。其中又以夜間平均溫度增加更為明顯,夜間平均溫度百年來上升了2.5到3度,也因此,晚上熱烘烘的現象將愈來愈明顯。這就是全球暖化影響台灣最直接的證據。
《遠見》針對台灣地區18歲以上成人進行全球暖化問卷調查,結果近九成受訪者認為全球暖化「很嚴重」與「有些嚴重」,顯示國人對全球暖化感受深刻。
六成願犧牲經濟成長,維護環境生態
九成台灣民眾認為暖化問題嚴重,那麼他們最憂心造成哪些影響?最高比例、近五成(48.7%)的受訪者最憂心「天氣異常」。另外有19.7%擔憂「海平面上升、淹沒土地」;有15.9%民眾憂心「自然災害將增加」;15.5%認為全球暖化會影響「生態環境異常、農漁收成減少」。
當然國人也擔心整體經濟受影響,煩憂國家經濟會因此更不景氣,能源恐因短缺而價格上揚等。經濟發展與環境維護孰重要?近來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大投資案卡在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再次引發經濟建設與環境維護無法兼顧的爭議。 《遠見》調查顯示,受訪者有63.5%「很同意」與「同意」為了保護環境生態,就算經濟成長下降,仍是值得的,顯示國人環保意識甚強。
【高油價時代】
35.9%認為,未來一年油價將衝破每桶100美元
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造成,而溫室氣體又是燃燒石油等石化原料所引起。近幾年來,為了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各國均積極開發替代能源。同時各種預測指出,全球石油蘊藏量只剩40年開採期,造成原油價格近幾年來大幅上漲,不僅開車族叫苦連天,也帶動其他產品的通貨膨脹。
近來石油價格攀升快速,國際布蘭特原油8月期貨價格一度衝到77.57美元,國內每公升價格節節上揚,98無鉛汽油來到30.6元,創下歷史新高。 儘管8月中後,國際原油價格又回跌到70美元附近,短暫紓解了油價上漲與物價恐慌,但相關報告皆指出,國際原油價格每桶100美元其實不是夢。
美國高盛證券也預估,今年底有機會看到每桶95美元的價格,距離每桶100美元只差一小步。
那麼,台灣人如何看待油價呢?當問到「何時可看到國際原油價格每桶100美元,相當於國內每公升汽油35元新台幣的價位時」,有近35.9%、超過1∕3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年內就會看到原油達到每桶100美元。
46%民眾因高油價,轉搭大眾運輸
今年初國內95無鉛汽油每公升27.2元,漲到8月15日的29.1元,漲幅達6.9%。節節上揚的油價,是否也讓愈來愈多國人捨棄開車,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更低碳排放的生活呢?調查發現,46%民眾已因為油價上漲而減少開車,改搭公車或捷運。這些民眾中「過去以開車及騎機車」為主者占了53%。明顯反映油價上漲,讓開車族不得不改變交通方式的情況,已十分普遍。
【高物價生活】
81.6%民眾的生活,已受到物價上漲的影響
近日來,除了高油價苦惱民生外,油價也是帶動物價上漲的主因之一。近幾個月來,台灣其他物價也有齊漲現象,最明顯的如乳製類食品、麵粉、食品原物料等。有高達81.6%受訪民眾認為,這一波物價上漲已經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認為「影響很大」的有38.1%,回答「有一點影響」的也有43.5%。
近一兩年來緊盯油價議題研究的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物價節節上漲,但國內的經濟環境沒有大改善,包括就業率(不包括短期工作者)、薪資水準及整體經濟成長率,都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水準,因此會讓民眾感受到「萬物齊漲,就是薪水不漲」的情緒。特別是中低收入的「M型社會」另一端的小老百姓,對物價上漲會特別有切身感受。
全台每月增加460億元消費支出
油價、物價上揚,民眾改變通勤方式,也造成日常生活上的影響,到底每人會增加多少開銷?民眾如果要維持現在的生活消費習慣,認為每月因物價或油價上漲而增加多少支出?回答「1001~3000元」者最多,有29%;其次為「3001~5000元」,有20.8%。認為每月增加「5000元」以上者也有13.7%;增加「1000元」者只有7.3%。如進一步從增加消費的各級中位數,再乘以所占比例之人數來推算,可得到全台灣18歲以上民眾,要維持跟過去一樣的生活水準,每月總共要多花460億元支出。
氣候暖化與異常、油價高漲、油荒、高物價,已經成為未來幾年全球不得不面對的大趨勢。當世界各先進國家都已逐漸在改變政策、產業與生活習慣時,台灣人準備好了嗎?
【全球暖化議題】
88.5%民眾認為全球暖化問題嚴重
近一年來,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拍攝的《不願面對的真面》在全球轟動,片中詳實記錄並說明全球暖化造成的危害,再一次讓全世界感受到全球暖化近在咫尺,搶救地球的任務已迫在眉睫,不再只是一件「與我無關」的全球議題。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受到熱島效應及全球暖化的雙重影響,台灣地區平均溫度已愈來愈高。據他的研究,百年來台灣全日平均氣溫提高1.1度,從原本的23.3度,升至24.4度。其中又以夜間平均溫度增加更為明顯,夜間平均溫度百年來上升了2.5到3度,也因此,晚上熱烘烘的現象將愈來愈明顯。這就是全球暖化影響台灣最直接的證據。
《遠見》針對台灣地區18歲以上成人進行全球暖化問卷調查,結果近九成受訪者認為全球暖化「很嚴重」與「有些嚴重」,顯示國人對全球暖化感受深刻。
六成願犧牲經濟成長,維護環境生態
九成台灣民眾認為暖化問題嚴重,那麼他們最憂心造成哪些影響?最高比例、近五成(48.7%)的受訪者最憂心「天氣異常」。另外有19.7%擔憂「海平面上升、淹沒土地」;有15.9%民眾憂心「自然災害將增加」;15.5%認為全球暖化會影響「生態環境異常、農漁收成減少」。
當然國人也擔心整體經濟受影響,煩憂國家經濟會因此更不景氣,能源恐因短缺而價格上揚等。經濟發展與環境維護孰重要?近來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大投資案卡在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再次引發經濟建設與環境維護無法兼顧的爭議。 《遠見》調查顯示,受訪者有63.5%「很同意」與「同意」為了保護環境生態,就算經濟成長下降,仍是值得的,顯示國人環保意識甚強。
【高油價時代】
35.9%認為,未來一年油價將衝破每桶100美元
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造成,而溫室氣體又是燃燒石油等石化原料所引起。近幾年來,為了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各國均積極開發替代能源。同時各種預測指出,全球石油蘊藏量只剩40年開採期,造成原油價格近幾年來大幅上漲,不僅開車族叫苦連天,也帶動其他產品的通貨膨脹。
近來石油價格攀升快速,國際布蘭特原油8月期貨價格一度衝到77.57美元,國內每公升價格節節上揚,98無鉛汽油來到30.6元,創下歷史新高。 儘管8月中後,國際原油價格又回跌到70美元附近,短暫紓解了油價上漲與物價恐慌,但相關報告皆指出,國際原油價格每桶100美元其實不是夢。
美國高盛證券也預估,今年底有機會看到每桶95美元的價格,距離每桶100美元只差一小步。
那麼,台灣人如何看待油價呢?當問到「何時可看到國際原油價格每桶100美元,相當於國內每公升汽油35元新台幣的價位時」,有近35.9%、超過1∕3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年內就會看到原油達到每桶100美元。
46%民眾因高油價,轉搭大眾運輸
今年初國內95無鉛汽油每公升27.2元,漲到8月15日的29.1元,漲幅達6.9%。節節上揚的油價,是否也讓愈來愈多國人捨棄開車,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更低碳排放的生活呢?調查發現,46%民眾已因為油價上漲而減少開車,改搭公車或捷運。這些民眾中「過去以開車及騎機車」為主者占了53%。明顯反映油價上漲,讓開車族不得不改變交通方式的情況,已十分普遍。
【高物價生活】
81.6%民眾的生活,已受到物價上漲的影響
近日來,除了高油價苦惱民生外,油價也是帶動物價上漲的主因之一。近幾個月來,台灣其他物價也有齊漲現象,最明顯的如乳製類食品、麵粉、食品原物料等。有高達81.6%受訪民眾認為,這一波物價上漲已經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認為「影響很大」的有38.1%,回答「有一點影響」的也有43.5%。
近一兩年來緊盯油價議題研究的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物價節節上漲,但國內的經濟環境沒有大改善,包括就業率(不包括短期工作者)、薪資水準及整體經濟成長率,都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水準,因此會讓民眾感受到「萬物齊漲,就是薪水不漲」的情緒。特別是中低收入的「M型社會」另一端的小老百姓,對物價上漲會特別有切身感受。
全台每月增加460億元消費支出
油價、物價上揚,民眾改變通勤方式,也造成日常生活上的影響,到底每人會增加多少開銷?民眾如果要維持現在的生活消費習慣,認為每月因物價或油價上漲而增加多少支出?回答「1001~3000元」者最多,有29%;其次為「3001~5000元」,有20.8%。認為每月增加「5000元」以上者也有13.7%;增加「1000元」者只有7.3%。如進一步從增加消費的各級中位數,再乘以所占比例之人數來推算,可得到全台灣18歲以上民眾,要維持跟過去一樣的生活水準,每月總共要多花460億元支出。
氣候暖化與異常、油價高漲、油荒、高物價,已經成為未來幾年全球不得不面對的大趨勢。當世界各先進國家都已逐漸在改變政策、產業與生活習慣時,台灣人準備好了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