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大賺環保財 6檔優質股 4段投資法

2008年06月03日 蘋果日報
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IssueID=20080603&art_id=30612663&PubDate=20080603&Sec_ID=200

許多人都為《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紀錄片中,那隻因為找不到浮冰,而體力透支、活活溺死的北極熊感到鼻酸。事實上,過去125年來,全球氣溫持續上升,環保問題不再只是環保人士的口號,而幾乎成了全民運動。

撰文:陳君樺 攝影:張智傑

環保,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過去,一談到環保,企業家多半是皺眉以對,因為龐大的汙水處理、廢棄物處理費用,建廠前的環評,對於企業來說,都是成本開銷。但現在,提起環保,卻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領導人態度轉變,主動談起環保的種種好處。這種前後態度的轉變,與環保商機已成氣候,密不可分。

「蘿蔔」與「棍子」的哲學,對於企業管理、激勵人才,已有明顯成效;不過,套用在各國政府推動環保的進展上,同樣成立。政策,絕對是推動環保產業的重要工具。隨著全球各國政府訂定環保相關法規,成就了不少企業從無到有、從無名到有名。

蘿蔔棍子 推動環保上路

有些政策是「棍子」,具強制性,不符合規定就過不了關,例如2006年起由歐盟所大力推動的RoHS、WEEE;而有些政策是「蘿蔔」,透過減稅或補貼的方式,吸引業者投入,例如美國、德國的替代能源補貼政策,就對太陽能、風力發電產業的發展,幫助極大。

2006年7月1日,歐盟RoHS(電機電子設備有害物質禁用)上路,限制所有銷往歐洲的電子電器設備中,對於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及多溴聯苯醚等物質的使用含量。

根據工研院IEK的估算,對於台灣業者來說,受到歐盟環保指令所影響的總金額,至少是每年5000億元,這意味著多數電子業者都必須解決庫存、製程問題。不過,幾家歡樂幾家愁,也有部分業者因而受惠,例如有能力提供無鉛綠色產品的PCB廠聯茂(6213)、銲錫製品廠昇貿(3305),評價就比同業要高。另外像IC檢測廠宜特(3289),在當時也相當熱門

此外,包含歐洲、澳洲、台灣、古巴政府都陸續宣布在2012年前,全面禁用白熾燈泡,這對於省電燈泡、LED產業,也都是極大的鼓舞

排碳減量 替代能源起飛

日盛全球抗暖化基金經理人許倍禎指出,對於全球影響最深遠的環保政策,肯定是《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從1997年制定《京都議定書》開始,如何能夠降低包含CO2在內的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就成為全球課題。

特別是在一部部災難片(如《明天過後》、《不願面對的真相》、《極地熊寶貝》)引起廣大迴響後,「碳減量」一躍為最熱門的議題,也帶動了各種替代能源的蓬勃發展,以及「碳交易」的成型。因為碳交易,種樹也成為一門生意;也因為碳減量的需求,帶動包含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替代能源備受重視。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估,中國將在2010年前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使用國;若把亞洲兩大新興經濟體-中國及印度的能源需求加總,IEA預估,2030年的能源需求量將較2005年增加一倍,十分驚人。不只如此,目前碳排放量居全球第2的中國,極有可能在近期內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

事實上,要落實碳減量,除了提高替代能源的使用比例之外,「節能」的效果更是明顯,特別在交通運輸方面。例如,在歐美蔚為風行的電動自行車,就讓自行車廠如巨大(9921)、美利達(9914)營收持續成長,2007年營收雙雙突破百億元。

汽車市場也出現轉變,除了提高使用生質柴油的比例之外,結合汽油引擎與電動馬達的油電混合車,市場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例如美國油電混合車市場,預估將從2006年的21萬輛,成長到2012年的78萬輛;且紐約市更打算進一步將市區內的13000多輛計程車,全面汰換為油電混合車。

這不只是因為油電混合車的單價逐步下滑,更重要的推力還在於油價高漲,以及傳統汽車二氧化碳排放量過高。也正因如此,油電混合車出貨量傲視全球的Toyota,目前全球累積銷售量已突破100萬輛,吸引不少投資人的注意。

一個不怎麼有趣的發現:GDP(國內生產毛額)越高,所產出的廢棄物也越高;另外一個相近的發現則是:國民所得與廢水處理費用也成正比。這意味著,不論是成熟市場或是新興市場,對於廢棄物回收、水資源處理的需求,同樣都相當高。

投資人應該對於2007年KBC水資源基金熱賣的情況還印象深刻。為何過去表現穩定的水資源,卻成為令投資人趨之若鶩的「藍金」?不妨先來看一個數據:到2025年,全球將有25億人口面臨缺水問題

汙染短缺 水資源問題大

缺水的原因除了水資源有限外,分布不均、汙染嚴重也是重要原因。因此,以水資源處理的三大領域:「地區配水管理」、「廢水處理」、「用水效率提升」來看,比較2005年與2020年的全球市值,分別有4到8倍的成長;特別是在中東、非洲、亞太地區、東歐的成長幅度,更是驚人,主因就在於基礎建設不足導致基期較低。

中鋼轉投資的中宇(1535),算是國內在水資源處理領域,技術層面最完整的廠商;從汙水處理、海水淡化到逆水滲透薄膜,都有著墨。另外,以水管管材為主要產品的國統(8936),由於台灣市場有限,轉而搶進幅員廣大、亟需「南水北送」的中國市場,成績也相當不錯,今年1月24日即將在深圳A股掛牌上市。

此外,國內廢棄物回收大廠首推佳龍(9955),透過回收廢棄電子產品,提煉出黃金、銅、銀等貴金屬。除了佳龍以外,還有一些未上市櫃的廠商也看準廢棄物回收商機,例如蘭韻、豪豪均是如此。

若從補貼角度來看,各國政府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能源政策,但整體而言,太陽能、風力發電與生質能源,算是各國政府補貼最積極的產業。例如太陽能產業,從1990年代起,就陸續有日本、德國政府大力補貼,保證收購,美國加州政府則提供減稅優惠。

以國內產業來說,太陽能產業發展蓬勃,具代表性的包括矽晶圓廠中美晶(5483)、太陽能電池廠茂迪(6244);至於在風力發電部分,雖說華城電機(1519)、中興工(1513)陸續有交貨,不過,由於出貨還是以配電盤等基本配備為主,而非獲利較高的機組,實質獲利貢獻還不高。

除此之外,例如WEEE(廢電機電子回收)、EUP(歐盟耗能產品環保設計)的推動,雖然沒有強制性,但也的確帶動企業更加重視廢棄物的處理。而國內廢棄物處理的代表廠商為佳龍,主要是向電子廠商回收廢料,提煉出貴重金屬如黃金,是真正把「垃圾變黃金」的代表。

對消費者來說,環保有多遙遠?省電、省水與健康,是3個最具吸引力的訴求;不少腦筋動得快的業者,就順勢推出相關產品。例如國內家電大廠歌林,在2008年初,就推出一系列標榜「綠色家電」的新產品,主打全直流變頻冷氣、冰箱,對於需要汰舊換新的消費者來說,吸引力不小。

商機誘人 廠商創意無窮

另外,像生技廠五鼎(1733),則打算在今年第1季推出農藥檢測儀器,讓家庭主婦、消費者在家就能夠自行檢測蔬果是否有農藥殘留。由工程管材逐步轉為發展環保產品的偉盟(8925),則一直致力於發展生物可分解材料PLA(聚乳酸,以玉米為主要原料提煉);由於可100%分解,且無毒,應用相當廣泛,在國內市場中相當具有競爭利基。

此外,原本以生產魔鬼粘為主的百合工業,近年來也跨入竹碳纖維領域,推出機能型衣物,標榜負離子、增進血液循環,健康的訴求不只頗獲好評,也反映在倍數成長的營收表現上。

不只是製造業廠商勠力生產綠色產品,就連銀行也搭上環保商機熱潮!台新銀行1月17日推出台灣首張以環保減碳為訴求的「Green Life信用卡」,除了全面使用電子帳單之外,還會幫持卡人認養一棵樹,就連消費累積也從過去慣用的「紅利點數」改為「綠能點數」。看來,環保的確是門好生意!

碳交易上看3兆美元

地球暖化與原油價格走向百元,「碳權交易」在去年成為歐美期貨交易所相當熱門的交易商品,不少發行綠能基金的基金經理人也開始進場投資,碳權交易因此成為推動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碳計畫裡最大的功臣。

碳權交易的玩法,是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之下,A公司若進行工廠廢氣排放減碳改良工程,或做生產減量,以噸計算減下來的碳排放量可以拿到交易市場,賣給沒有做碳排放環保工程的企業,來賺取業外收益。

外交部搶碳權

以1公噸二氧化碳目前的歐洲報價約23歐元計算,以1歐元兌新台幣48元換算,1公噸的二氧化碳價格約為1100元新台幣,如果一個企業減排100萬噸,就有潛在的業外收益11億元新台幣。

據估計,全球碳市場需求量至2012年將達到35.49億噸,總供給量卻僅19.36億噸,而且根據研究機構Point Carbon的調查,2006年歐洲碳權市場交易金額突破300億美元,2007年上半年達到230億美元,市場碳每公噸約在15至24歐元之間,今年就可能達到30至50歐元。因此市場預估未來20年,全球碳交易市場總規模將達3兆美元。

不買碳權沒有關係嗎?是沒有關係,可是如果你的企業是與《京都議定書》會員國下的企業做生意,因為排放量被限制,多餘的廢氣會因為這些企業被規定得買碳權,這筆成本會被轉嫁到下手。據了解,其實台灣不少企業經營成本因此被墊高,所以不論台灣是否要加入簽署《京都議定書》,都會受到波及。

在台灣,目前《溫室氣體減量法》還未三讀通過,更遑論建立碳權交易市場與國際接軌,而且減排量也需要經由國際認可的第三公證機構認證,才能成為「碳資產」到市場買賣。

不過環保署預計最快到2012年可以建制完成交易平台、又是個趨勢。據了解,連外交部都在準備為台灣「搶碳權」,未來「金援」邦交國蓋電廠時,碳權必須歸台灣所有。
(劉德宜)

沒有留言: